“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島”是《橫琴總體發展規劃》賦予橫琴新區的發展定位之一。開發啟動三年多來,橫琴新區始終堅持“生態優先、規劃先行、基礎快上、政策快批、項目慎選、科學發展”理念,加強綠色生態城區建設,逐步探索出一條低碳發展、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生態島的概念要如何去實現?怎樣兼顧發展的活力與環境的生態?昨日上午,在2013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的橫琴綠色生態城區之路分論壇上,與會的專家學者紛紛拋出問題,對橫琴新區的生態城區發展路徑表示出極大的興趣。來自法國、美國及澳門和珠海的設計大師們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出發,為橫琴的生態發展之路建言獻策。
規劃:既要活力又要生態
2009年8月14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了《橫琴總體發展規劃》,規劃中明確提出“經過10到15年的努力,把橫琴建設成為“一國兩制”下探索粵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區;把橫琴建設成為連通港澳、區域共建的 “開放島”,經濟繁榮、宜居宜業的“活力島”,知識密集、信息發達的“智能島”,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島”。從那時起,建設生態島便是橫琴新區的使命。
“既要活力又要生態,也就是要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橫琴管委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蔡凌燕表示,三年來,橫琴新區遍請國內外規劃大師描繪這座百年新城之夢,制定了包括《橫琴新區生態島建設總體規劃》在內的超過十個的專題研究,這些處處體現著“綠色、低碳”兩大主題的規劃研究全面指導生態島的建設。
時下,橫琴新區一邊是沸騰的工地,一邊是靜謐的風光。在微波蕩漾的芒洲濕地,12萬余株紅樹守護并凈化整個海島;占地392公頃的橫琴新區濱海濕地公園將分期啟動,將建成惠及粵港澳三地民眾的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建設:與自然共存就是成功
“以紅樹林為代表植被的濕地生態系統,是橫琴典型的生物資源。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一直以來都是橫琴生態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昨天的論壇上,法國AMA設計中國區總經理李李國分享了他的觀點,李李國是全程參與了橫琴生態規劃設計的設計師,他提出要以海岸生態修復、濕地生態展示與生態旅游為核心功能,以鳥類生境為核心建設目標與亮點,打造小而精的有橫琴特色的濱海濕地公園,“茫海浮綠、長灣聚靈”,是對其的總體定位。
“橫琴濕地是與外海接觸最大的生態敏感面,是整個生態系統的發源地,一定要通過先進的生態技術和國際上的理念,對橫琴整個濕地的生態建設進行有效和高效的建設。”李李國介紹說。總面積達396公頃的濱海濕地公園由兩片濕地組成,其中二井灣濕地是作為海岸紅樹林濕地生態專題,主要功能是紅樹林重點保育和觀鳥游覽活動;芒洲濕地則作為城市濕地生態專題,成為濕地宣教展示和精品休閑社交區。
據了解,目前在芒洲濕地已完成了30萬平方米的蕉林清理整治,種植秋茄、桐花樹、海桑、老鼠勒、銀葉樹、黃槿等適合本地生長的真紅樹、半紅樹及紅樹林伴生樹種16個品種12萬余株,此外還建造了木棧道、浮橋、親水平臺、觀景臺等。
濱海濕地公園將利用差異發展找準定位,除了有綠、山、海相互交融,挖掘在招引鳥上的優勢,以鳥類生境為核心建設目標與亮點,使其成為珠江口區域珍稀的紅樹林濕地資源保育區,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的舒適驛站,國際觀鳥重要區域。在具體的規劃方案中,已設置濕地鳥類招引保護區、觀察區、棲息繁殖區,并結合鳥類生活習性進行地形調整設計。
“城市的競爭力不在于它是否大,巴黎的整個城市面積現在還不如橫琴大,但是它現在已經建了大大小小的400多個公園,就是為了讓居民隨處可享大自然給予的幸福感。”李李國說。“什么時候能在橫琴口岸這樣繁華區域有飛鳥類自在生存,橫琴的生態建設就算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