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橫琴新區環島東路通車節點勝利實現!中國二十冶作為中冶集團的王牌軍,僅用576天不但確保了環島東路的勝利通車,還攻克了在大面積軟土地基上建成了一個幾十公里的“地下城市” 這一世界性施工難題。
先鋒開路
橫琴市政BT項目作為目前中國最大的市政BT項目,對中國二十冶集團實現運營模式轉型,提升企業整體實力意義重大。珠海中冶投資公司作為中冶先鋒部隊進駐橫琴,使命光榮,責任重大。高標準、高質量、高速度完成橫琴市政BT項目建設任務是其應機遇而生的戰略重任。二十冶李勇董事長(時任)兼任珠海中冶投資公司董事長,王占東副總經濟師出任總經理,坐陣橫琴,親自督戰,中國二十冶從各地調兵遣將組織精干力量成立中國二十冶橫琴項目部和天津二十冶橫琴項目部,市政、電裝專業項目部也陸續進場,建設大軍的威武之勢盡現珠海橫琴。
披荊斬棘啟征程
珠海橫琴新區市政基礎設施BT項目所在場地是國內目前淤泥深度最深,地質條件最差的地區之一。該地區的深厚軟基的處理是個世界級難題。為此,珠海中投公司從施工圖紙、施工方案開始,邀請全國知名專家進行多次論證,通過現場檢測數據,反推斷,最終確定了大的方案。
橫琴市政基礎設施BT項目覆蓋全島,沿線用地征收工作共涉及國有土地3230畝,共需商談補償事宜348戶。對此,珠海中冶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有限公司配合橫琴新區規劃國土局、社區、公共建設局,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共同參與到征地拆遷工作中,圓滿完成拆遷任務。
擬建道路尤其是環島北路和環島東路,道路周邊有通訊、廣播、電信等各類管線10多種,涉及軍區、澳門等多方協調。其中涉及澳門民生的供澳高壓燃氣管線猶如“定時炸彈”,潛伏在地下。經過多次溝通,得到澳門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最終達成停氣、遷改共識,消除了道路建設的“心頭大患”。
施工中軟基處理需要大量的土石資源。中冶投資公司和二十冶橫琴項目部決定將大芒洲山和小橫琴山山體爆破的石料,用于施工便道的填筑,既減少了運距、節約了成本,又實現了資源的合理調配利用。同時為了加大運輸能力,還開通了水路運輸,建設臨時碼頭,大大地緩解了陸路運輸的壓力。
由于珠海處于大開發階段,土方、中粗砂等資源供應都顯得捉襟見肘,價格一路飆升,前期中標單位放棄合同停止土方供應給現場供土造成極大影響。此外,由于批復的專項規劃較控規和專項規劃(中間成果)存在較大的變化,也嚴重影響了非示范段的設計和施工。
在綜合管溝施工過程中,施工位置淤泥深厚,絕大部分厚度在10~35米,局部達到40米,且有較多塊石及碎石,在施工開挖過程中,基底反涌,板樁滑移問題突出,經過采用交替跳倉的施工方法,保證了施工順利進行;橫琴橋頭綜合管溝施工,由于施工區域位于橫琴島出入門戶橫琴大橋下,是環島北路、環島東路中段綜合管溝的交叉部位,作為橫琴島“咽喉要道”施工期間必須確保交通順暢,只能采用翻交的半幅施工方式,導致施工成本增加和施工工期的延長。二十冶項目部在施工中不斷摸索、改進施工工藝,創新施工方法最終確保了工程進度。
決戰“12·28”
非示范區環島東路作為珠海市區和澳門通往澳大新校區的必經通道,它的施工進度和質量不單是橫琴島開發建設的關鍵所在,更是一項艱巨的政治任務。要想完成關鍵節點,搶抓雨季前2月至5月施工的黃金時節是關鍵所在。但是天有不測風云,就在即將拉開大干序幕之時,一場大雨擾亂了整個節點計劃,這場51年不遇的大雨一直持續40余天,對靠天施工的市政項目無疑是一場災難。
“禍不單行”,就在2012年7月正處大干建設的關鍵時刻,又遭到了13年來一遇的14級臺風。珠海中投公司和二十冶各項目部與新區政府緊密配合,在做好各項應急預案措施的同時,分工負責做好人員及財產的保護防范工作。在臺風登陸之前各項目調集車輛做好人員的分流安置,期間各級領導及管理人員24小時堅守崗位,確保了人員無一事故,最大化降低了財產損失。
大干期間,張孟星、王英俊、馬奎舉、秦夏強等中國二十冶集團高層領導親臨一線、先后給予指示及督導動員。珠海中冶投資公司分別掀起了“大干100天、”“大干60天”和“決戰100天”的建設高潮。 從2011年6月1日開工建設,到2012年12月28日,歷時576天。最終實現了環島東路及其延線全長10.96公里通車的重大節點目標,譜寫了橫琴開發建設過程中一幕幕的感人篇章。
技術創新展實力
兩年來,珠海中冶投資公司不僅率領各參建單位提前一年完成了環島東路通車的重大任務目標,在項目建設中采用了光面爆破技術、真空預壓法加固軟土地基技術等十多項新技術;其發布的《貫徹過程風險管理理念 促進橫琴BT項目建設》榮獲第七屆全國建設工程優秀項目管理成果一等獎;《欠固結淤泥路基處理技術的試驗研究與應用》經中冶集團科技成果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市政深厚軟土路基和深基坑處理技術研究與應用》、《沿海地區鋼板樁支護下的鋼帶增強肋螺旋波紋管安裝綜合新技術》經天津市科學技術評價中心科技成果鑒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環島北片主、次干路市政道路工程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經中冶集團驗收評定,總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申請了24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9項,實用新型專利15項,已授權4項,發表技術論文8篇。
這些技術成果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更重要的是,還鍛煉和培養了一批企業轉型發展急需的優秀人才,做好了企業發展必需的動力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