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一個是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一個是金融改革創新綜合實驗區—繼去年4月份廣州、深圳、珠海三市“一把手”匯聚深圳前海“煮酒論英雄”后,6月17日,三地市委書記、市長再會于珠海,出席“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重大平臺建設交流會”,圍繞“下一步怎么辦”,共商三大平臺建設發展大計。
風生水起 百舸爭流
3月28日,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南沙區政府與香港科技大學簽署協議,在南沙新區共同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推動粵港科技聯合創新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當日簽約項目多達50個,投資總額超過1323億元,涵蓋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總部經濟等多個投資領域。2014年,南沙的關鍵詞是“創新發展”,當地已在藍圖謀劃、項目引進、平臺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布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井噴”“高速”,是今年上半年媒體報道前海新區的熱詞。資料顯示,2012年前海全年共批準入區企業302家,完成注冊登記的企業142家;2013年入駐企業3553家;截至2014年5月底,入駐企業7683家,總注冊資本達5188億元。其中,金融業穩占六成,其他亦多是信息科技、現代物流、專業服務。為進一步推動深港合作,拓展香港發展空間,前海調整土地出讓模式,增加針對港資的土地供應總量。同時,鼓勵港企投資項目采用香港建設管理機制體制,探索“港人、港資、港服務”的開發運營新模式。
“如果夜間你在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的圍墻上扔下一個小包裹,監測系統馬上能夠知道。” 2013年12月8日,全國第一個電子圍網監測系統在橫琴竣工建成。這些年,意氣風發的橫琴人,還創造了眾多全國之“最”:率先建設國家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率先建成國內最長的綜合管溝和最大單體酒店;率先探索成立廉政辦;率先推進領導干部財產申報制度……
4年來,橫琴新區在協調機制、項目、產業、政策、基礎設施、營商環境六大方面全面與港澳對接,累計實際固定資產投資610億元,平均每三天投入1億元;引進各類金融機構419家,實際管理的資金規模超過6200億元;引進和在談世界500強企業38家、國內500強投資項目45家、總部企業30多家;引進港澳企業124家,投資總額約43.77億元。走馬橫琴,“財富島”乃至“開放島”“智能島”“活力島”“生態島”等,均雛形初現。
兄弟齊心 其利斷金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在17日的交流會上,深圳市政府黨組成員、前海管理局局長張備的這句話,引起了與會者的共鳴。
早在2012年5月7日,三個新區就在南沙簽署了《南沙、前海、橫琴三地友好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三地將建立合作長效機制,用好、用足、用活聯席會議平臺;在產業定位、產業布局、規劃建設、土地利用、政策措施和社會管理等方面信息互通、資源共享、互利共贏、錯位發展;探討三地與港澳合作經驗交流,探索借鑒港澳在社會事務管理、商業運行規則等方面的管理理念和先進經驗,建立符合國際慣例、與國際接軌的營商和生活環境;加強三地干部對口學習和交流,攜手打造珠三角地區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核心區域。
會上,廣東省委常委、珠海市委書記李嘉指出,珠海要以建設“生態文明新特區、科學發展示范市”為總目標,統攬各項工作;以建設“三高一特”現代產業體系為抓手,打造珠三角新的經濟增長極;以建設國際宜居城市為重點,努力打造幸福珠海。橫琴新區更要為促進澳門產業適度多元化發展作出積極努力,發揮好國際國內高端要素集聚的戰略平臺作用。
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要求,南沙新區要積極學習借鑒前海、橫琴的先進經驗做法,在制度創新、服務港澳、提升功能定位上奮發有為,進一步提升南沙的發展活力和動力。
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榮強調,三大平臺能否錯位發展,關鍵要在創新發展上做文章。實現了創新發展,錯位發展就有了保證。總體而言,過去的30年,是思路上的競爭;今后的30年,是水平上的競爭,最終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出成果,把三大平臺早日建設成為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科學發展的示范區。
三方一致認為,應致力推動首次部際聯席會議盡快召開,參與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還可考慮聯合向歐美發達國家推介招商和人才招聘;嘗試共推三地精品旅游線,爭取港澳居民國民待遇和游艇自由行;各自代表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經濟圈,全面參與國際競爭,構建改革開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