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如一枝長長的蓮花葉莖,連接澳門路氹填海區與珠海橫琴的蓮花大橋,配合2000年3月28日橫琴口岸正式對外開放之際也竣工通車了。從此,往來珠澳的人員和車輛又增加了一個新通道。
從聯檢棚到新大樓
橫琴口岸地處珠海市橫琴島,與澳門路環島隔夾馬口水道相望,由蓮花大橋相連接。口岸地基是填海而成的,當年迎澳門回歸的工作時間緊迫,搭建鋼架棚式建筑為臨時口岸。橫琴口岸于1999年12月上旬建成,2000年3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
由于口岸地基是填海而成,橫琴口岸舊的聯檢棚打的是“虛樁”,地基不僅常年下陷,而且前后左右移動。部分地坪與其他地坪相對沉降差約為400毫米-600毫米,棚架鋼結構被嚴重扭曲銹蝕,大樓傾斜嚴重。2004年列入珠海市十大危房之一。
與此同時,橫琴口岸的客流量卻在日益增長。2005年1月至5月共查驗出入境旅客員工96萬余人次,車輛24萬輛次,與2004年同比增長30%和1%。旅客和車輛的通關檢查數據分別躍居全國第十位和第五位。
橫琴口岸當年規定的使用期限和保修期限均為5年,至2005年,這個臨時性的聯檢棚已是超期服役。有關部門決定,橫琴口岸于2005年9月17日始暫停旅客檢查和客車查驗業務,建設永久性聯檢大樓,且具備自助過關條件。
橫琴聯檢樓主體工程建設總投資5447萬元,于2005年12月動工。新聯檢大樓建設規模按今后5-8年橫琴口岸的發展預期狀況而確定,并與澳門方面的通關能力相匹配,還預留了口岸未來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橫琴口岸新聯檢大樓出、入境大廳分別建設18條旅客檢查通道,其中人工驗放通道12條、自助通關通道6條;大樓設計通關能力為旅客70000人次/天、車輛10000輛次/天,投入使用后有效地緩解了拱北口岸繁重的通關壓力。
見證了橫琴口岸的歲月變遷,在橫琴邊檢站負責檢查驗放口岸出入境車輛的民警文濟兵深有感觸:“過去,出入境車輛總量的日益攀升和執勤警力嚴重不足形成了矛盾,最艱苦的時候,我們有的同事平均工作30天才能休息一天。現在條件好了,雖然有時也很忙,但每天驗放的車輛更多了,能給更多人帶來方便,忙得也開心。”
澳門通往內地的新通道
和文濟兵一樣,楊海炎也是橫琴邊檢站有著30年工作經驗的老民警,他的主要工作是守衛連接澳門和珠海橫琴的跨境大橋——蓮花大橋。老楊經常要在這里和口岸限定區進行夜間監護巡查,從晚上8時直到次日8時。
這座由老楊和同事們日夜守衛的蓮花大橋,最初是由珠海市政府提出建造的,并于1994年9月28日致函新華社澳門分社,提請與葡澳政府聯絡大橋建設事宜。1997年4月30日,中葡關于澳門與內地大型基建協調小組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橫凼大橋”(蓮花大橋最初的冠名)被列入第一批協調重點項目。雙方認為開辟珠澳第二通道是必要的、可行的。隨后,成立了大橋技術工作小組。鐵四院為內地一方設計單位。
蓮花大橋于1998年6月29日正式動工,1999年11月主橋合龍,2000年3月正式啟用。大橋的匠心設計“雙圓形曲線引橋立體換向方案”,不僅解決了珠海橋頭的縱向用地,解決了車輛換側問題,還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造型,成為了珠海一道新的風景線。這兩個特大的圓形曲線換向匝道橋,長1700多米,從空中俯瞰,猶如兩個碩大的“9”字,似乎寓意著“99歸一”。
蓮花大橋的建成,對促進珠海、澳門兩地經濟的合作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澳門通往內地又開辟了一條對外陸上交通通道。同時,對澳門路氹兩島填海區和珠海市的西區、橫琴開發區、洪灣保稅區的開發,創造了有利條件,進一步加強澳門與粵西地區的經濟交往,促進兩地發展。
守著這朵美麗的“蓮花”,老楊日久生情,雖然夏天口岸和大橋的執勤環境潮濕悶熱,且蚊蟲特別多,還要提防被毒蛇、蜈蚣咬傷;冬天寒風刺骨,夜間巡查眼睛會被寒風吹得直流眼淚,但老楊卻說:“這份工作讓我很有自豪感”。特別是橫琴大開發后,這塊土地被賦予了“一國兩制第三地”的特殊使命和意義,他覺得自己的工作也變得更加特殊更加重要。